摘要:
设计与前端的关系比较紧密,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高效的进行合作,一直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。高效的合...
设计与前端的关系比较紧密,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高效的进行合作,一直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。高效的合作方式,应该是双方具备专业上的共识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、以及对效率工具的运用。 专业共识 这里的专业共识是指设计师和前端都需了解的知识点,双方在这些知识点上达成共识,有助于能更加畅通无阻的进行沟通交流。 一. 设计基础 尺寸 、字体、 排版、色彩、 布局、 动画。 1. 尺寸 一个网页的尺寸设置与屏幕分辨率和浏览器相关,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最佳尺寸,但我们能做的是让绝大多数用户感觉是最佳的。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工具获取用户屏幕分辨率数据,从而为设计提供参考。例如使用Google Analytics 来获取用户屏幕分辨率数据。

目前常见页面尺寸 PC 端:960px / 980px / 1000px / 1190px / 1200px。 手机端:750px。 移动端适配 移动端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产品特点选择响应式适配,还是独立移动版设计,对于页面结构和功能简单的站点,适用响应式,对于大型业务复杂的站点,移动端建议独立版本设计。移动端字体大小使用 rem 单位,以适配不同手机分辨率,保持整体缩放。移动端适配原则:文字流式、控件弹性、图片等比缩放。 Retina 屏适配 设计师将 logo、icon、固定位图片等图片元素生成 2 倍大小提供给前端,前端利用 Media Query 实现 Retina 高清屏适配。 2. 字体 进行跨平台的字体设定,力求在各个操作系统下都有最佳展示效果。 字体家族 中文字体:PingFang SC(iOS 优先)、Hiragino Sans GB(备用字体)、Microsoft YaHei(次级备用字体)。 英文字体:Helvetica Neue(优先字体)、Helvetica(备用字体)、Arial(次级备用字体)。 CSS Fonts font-family:"Helvetica Neue"、Helvetica,"PingFang SC"、"Hiragino Sans GB”、"Microsoft YaHei"、"微软雅黑"、Arial、sans-serif。 字体使用规范 设定字体使用规范,如主标题、次标题、小标题、正文、辅助文字、失效文字、链接文字等字号、颜色、样式等。 补充 字号不得小于 12px,标准 icon 可转成字体图标,特殊字体可以使用 WebFont。 3. 排版 注意行高和段落、标点和空格、对齐、文案长度、层级引导。 行高和段落 行高默认为字号的 1.5 倍。段落间距一般为字号的一倍宽。 CSS 设定: .paragraph {line-height:1.5;} .paragraph p {margin:1em 0;} PS 设定:

标点和空格 • 使用全角中文标点。 • 遇到完整的英文整句、特殊名词,其内容使用半角标点。 • 数字使用半角字符。 • 不重复使用标点符号。 • 中文和英文间需要空格。 • 数字与单位之间需要增加空格。 例外:度、百分比与数字之间不需要增加空格。 • 中文链接之间增加空格。 对齐 • 中文/英文居左对齐。 • 数字/小数点对齐。 • 冒号对齐。 层级引导 使用对比手法区分信息层次感,让用户第一眼获取所需信息。 4. 色彩 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首要应考虑到品牌层面的表达,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色彩的运用应达到信息传递,动作指引,交互反馈,或是强化和凸现某一个元素的目的。任何颜色的选取和使用应该是有意义的。 色彩和交互 在交互行为中需对色彩做变化时,建议采取在颜色上添加黑色或者白色并按照 n+5% 的规律递增的方式来实现。以下图为例,当鼠标 hover 某个特定元素,就视为浮起,对应颜色就相应增加白色叠加,相反点击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按下去,在颜色上就相应的增加黑色的叠加。

5. 布局 在布局时遵循尺寸规则、交互和视觉原则,建议使用栅格系统进行布局。 栅格系统 最常见的是 12 列栅格系统,例如 Bootstrap 的栅格系统,支持将一行分成 1 列、2 列、3 列、4 列、6 列等,并提供了强大的响应式布局方案。

栅格系统好文:《新手科普文!每个设计师都该懂的栅格系统基础六要素》 6. 动画 设计需了解一些常见动画效果、实现手法、和 js 动效库,例如:渐隐、缩放、移动、伸缩、摇摆等,便于和前端沟通。 进阶好文推荐: 《腾讯超全干货!如何让你的动画更自然?》 《技术干货文!深聊界面设计中的动画原理》 《成为懂技术的设计师!教你如何让界面动画自然流畅》 二. 十大原则 亲密性、对齐、 对比、 重复、直接了当、 足不出户、 简化交互、提供邀请 、巧用过渡、 即时反应。

1. 亲密性 如果信息之间关联性越高,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越接近,也越像一个视觉单元。反之,则它们的距离就应该越远,也越像多个视觉单元。亲密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性,让用户对页面结构和信息层次一目了然。 纵向设定小、中、大三类间距,它们的关系 Y=10+10*N,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。 2. 对齐 文案类对齐 如果页面的字段或段落较短、较散时,需要确定一个统一的视觉起点,一般文案左对齐。 表单类对齐 冒号对齐(右对齐)能让内容锁定在一定范围内,让用户眼球顺着冒号的视觉流,就能找到所有填写项,从而提高填写效率。 数字类对齐 为了快速对比数值大小,建议所有数值取相同有效位数,并且右对齐。 进阶版的对齐方法:《基础小科普!聊聊界面中常用的对齐形式》 3. 对比 主次关系对比 为了让用户能在操作上(类似表单、弹出框等场景)快速做出判断, 来突出其中一项相对更重要或者更高频的操作。 总分关系对比 通过调整排版、字体、大小等方式来突出层次感,区分总分关系,使得页面更具张力和节奏感。 状态关系对比 通过改变颜色、增加辅助形状等方法来实现状态关系的对比,以便用户更好的区分信息。常见类型有「静态对比」、「动态对比」。 看完这篇你绝对能用好「对比原则」:《设计基础功!帮你彻底掌握设计四大原则中的对比原则》 进阶版的对比方法:《实例教学!利用「对比原则」做出抢眼设计的20个方法》 4. 重复 相同的元素在整个界面中不断重复,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,也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出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性。 重复元素可以是一条粗线、一种线框,某种相同的颜色、设计要素、设计风格,某种格式、空间关系等。 5. 直截了当 需要在哪里输出,就要允许在哪里输入,不要为了编辑内容而打开另一个页面,应该直接在上下文中实现编辑。常见方法有单字段行内编辑、多字段行内编辑、直接拖放、直接选择等。 单字段行内编辑 当「易读性」远比「易编辑性」重要时,可以使用「单击编辑」。当「易读性」为主,同时又要突出操作行的「易编辑性」时,可使用「文字链/图标编辑」。 多字段行内编辑 编辑模式在不破坏整体性的前提下,可扩大空间,以便放下「输入框」等表单元素;其中,在 Table 中进行编辑模式切换时,需要保证每列的不跳动。 6. 足不出户 能在这个页面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去其它页面解决。 覆盖层 二次确认覆盖层:避免滥用 Modal 进行二次确认,应该勇敢的让用户去尝试,给用户机会「撤消」即可。 嵌入层 列表嵌入层:在列表中,显示某条列表项的详情信息,保持上下文不中断。 流程处理 渐进式展现:基于用户的操作/某种特定规则,渐进式展现不同的操作选项。 配置程序: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配置项,帮助用户完成任务或者产品组装。 弹出框覆盖层:虽然弹出框的出现会打断用户的心流,但是有时候在弹出框中使用「步骤条」来管理复杂流程也是可行的。 7. 简化交互 费茨法则:如果用户鼠标移动距离越少、对象相对目标越大,那么用户越容易操作。 实时可见工具 如果某个操作非常重要,就应该把它放在界面中,并实时可见。 悬停即现工具 如果某个操作不那么重要,或者使用「实时可见工具」过于啰嗦会影响用户阅读时,可以在悬停在该对象上时展示操作项。 开关显示工具 如果某些操作只需要在特定模式时显示,可以通过开关来实现。 交互中的工具 如果操作不重要或者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完成时,可以将工具放置在用户的操作流程中,减少界面元素,降低认知负担,给用户小惊喜。 可视区域 ≠ 可点击区域 在使用 Table 时,文字链的点击范围受到文字长短影响,可以设置整个单元格为热区,以便用户触发。当需要增强按钮的响应性时,可以通过增加用户点击热区的范围,而不是增大按钮形状,从而增强响应性,又不缺失美感。 8. 提供邀请 邀请就是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交互层次的提醒和暗示,以表明在下一个界面可以做什么。 静态邀请 引导操作邀请:一般以静态说明形式出现在页面上,不过它们在视觉上也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。 常见类型:「文本邀请」、「白板式邀请」、「未完成邀请」。 漫游探索邀请:是向用户介绍新功能的好方法,尤其是对于那些设计优良的界面。但是它不是「创口贴」,仅通过它不能解决界面交互的真正问题。 动态邀请 悬停邀请:在鼠标悬停期间提供邀请。 推论邀请:用于交互期间,合理推断用户可能产生的需求。 更多内容邀请:用于邀请用户查看更多内容。 9. 巧用过渡 在界面中,适当的加入一些过渡效果,能让界面保持生动,同时也能增强用户和界面的沟通。 在视图变化时保持上下文 滑入与滑出:可以有效构建虚拟空间。 传送带:可极大地扩展虚拟空间。 折叠窗口:在视图切换时,有助于保持上下文,同时也能拓展虚拟空间。 解释刚刚发生了什么 对象增加:在列表/表格中,新增了一个对象。 对象删除:在列表/表格中,删除了一个对象。 对象更改:在列表/表格中,更改了一个对象。 对象呼出:点击页面中元素,呼出一个新对象。 改善感知性能 当无法有效提升「实际性能」时,可以考虑适当转移用户的注意力,来缩短某项操作的感知时间,改善感知性能。 10. 即时反应 「提供邀请」的强大体现在交互之前给出反馈,解决易发现性问题;「巧用过渡」的有用体现在它能够在交互期间为用户提供视觉反馈;「即时反应」的重要性体现在交互之后立即给出反馈。 查询模式 自动完成:用户输入时,下拉列表会随着输入的关键词显示匹配项。 根据查询结果分类的多少,可以分为「确定类目」、「不确定类目」两种类型。 实时搜索:随着用户输入,实时显示搜索结果。「自动完成」、「实时建议」的近亲。 微调搜索:随着用户调整搜索条件,实时调整搜索结构。 反馈模式 实时预览:在用户提交输入之前,让他先行了解系统将如何处理他的输入。 渐进式展现: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提示,而不是一股脑儿显示所有提示,导致界面混乱,增加认知负担。 进度指示:当一个操作需要一定时间完成时,就需要即时告知进度,保持与用户的沟通。 点击刷新:告知用户有新内容,并提供按钮等工具帮助用户查看新内容。 定时刷新:无需用户介入,定时展示新内容。 11.设计规范 遵循设计环境规范 按设计环境规范进行设计,如:Web、iOS、Android 设计规范。遵循文件命名及画板图层命名规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